骨折后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根据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1、疼痛
骨折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剧烈疼痛,活动或触碰受伤部位时疼痛加剧。疼痛通常集中在骨折部位,可能向周围组织放射。急性疼痛程度与骨折类型和位置有关,开放性骨折疼痛更为剧烈。
2、肿胀
骨折部位周围的组织因血管破裂和炎症反应迅速肿胀。肿胀的程度与骨折严重性成正比,轻微骨折可能仅有局部轻微肿胀,严重骨折则可能导致大面积肿胀。
3、淤血
骨折后局部血管损伤会导致出血,血液积聚在皮下形成淤血。淤血的颜色从紫红色逐渐变为黄色,最终消失。淤血范围与骨折严重性和出血量有关,开放性骨折淤血更明显。
4、功能障碍
骨折后受伤部位的活动能力受限,常见于四肢骨折。患者可能无法正常移动受伤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缩小,甚至完全无法活动。功能障碍的程度与骨折类型和损伤部位相关。
治疗方法
1、固定治疗
对于无移位或轻度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或夹板固定,帮助骨骼恢复。固定时间通常为4至6周,具体取决于骨折类型和部位。
2、手术治疗
对于复杂骨折或开放性骨折,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见手术包括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内固定术使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固定骨折部位,外固定术则通过外部支架固定骨骼。
3、康复训练
骨折愈合后需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常见的康复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肌肉拉伸和抗阻力训练,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骨折后的局部症状需根据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有助于快速恢复。固定治疗、手术和康复训练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合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对恢复功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