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在恢复中占据核心地位,科学合理的锻炼能促进骨骼愈合、预防肌肉萎缩、提高关节灵活性。其主要锻炼方法包括早期的关节活动训练、中期的肌力增强训练和后期的负重行走训练。
1、早期阶段:关节活动训练
股骨骨折术后1-2周内,患者通常需要避免骨折部位的负重,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保持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以及避免肌肉和关节的僵硬。锻炼方法包括:
踝泵运动:反复将脚趾向上翘起再放松,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被动关节活动: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弯曲髋、膝关节,幅度由小逐步增大,避免关节粘连。
局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例如大腿肌肉的静力收缩,帮助保持肌肉力量。
2、中期阶段:肌力增强训练
术后4-8周,当骨折初步愈合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重点是增强下肢肌力和恢复控制力。主要锻炼包括:
静态直腿抬高:平躺时抬起手术侧腿至20-30度,坚持数秒后下放,锻炼股四头肌。
弹力带练习:用弹力带绑住脚踝,进行抗阻力的腿部伸展运动,增加肌肉力量。
水中活动:在温水中进行下肢摆动和行走,利用水的浮力减少关节负担,还能有效锻炼肌肉。
3、后期阶段:负重行走训练
术后3个月左右,骨折大部分愈合,逐渐恢复部分负重行走,并提升日常活动能力。可采取以下方式:
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进行步态训练,从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
借助平衡板进行站立和平衡练习,改善下肢协调性。
适度爬楼梯、静态深蹲等,进一步强化腿部力量。
进行功能锻炼时需根据个人术后恢复情况调整强度,避免过于激进,否则可能导致骨折部位移位或延迟愈合。整个锻炼过程建议在康复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股骨骨折术后的功能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始终需要根据身体恢复状况不断调整内容和强度。如果在锻炼中出现剧烈疼痛、不适,或者功能恢复不理想,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调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