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出血是指因内分泌调节异常导致的非器质性病变的子宫出血,常见于青春期、育龄期和围绝经期女性。该情况通常与排卵障碍有关,而不是由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息肉或宫颈病变引起的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不规则点滴出血或持续性大量出血。
功能性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身因素。遗传容易影响个体内分泌功能,如家族中月经紊乱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如压力大、长时间熬夜、急剧减肥等,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排卵障碍。自身的激素不平衡,如青春期发育不成熟导致黄体功能不足,或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也会引发此问题。某些相关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功能性出血。
应对功能性出血需要根据严重程度和患者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较轻病例的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减轻心理压力和均衡饮食,以帮助身体逐步恢复激素平衡。药物治疗则是更为常用的方法,例如激素药物(如短效避孕药)能够调节月经周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可以抑制卵巢功能,防止过度出血;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则可减轻出血症状。若药物治疗无效且出血严重,可能需采取手术治疗,如宫腔镜刮宫术或内膜消融术。在少数围绝经期患者中,若合并其他严重妇科疾病,可能需进行子宫切除术。
日常护理中,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感染;保持规律的运动,增强体质;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牛肉、菠菜,预防因长期失血导致的贫血。如果出现经期极不规律或连续数月月经异常,应尽早就医检查激素水平、B超或宫腔镜等,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