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大动脉转位的发病率并不算很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至7%,每1万名活产婴儿中大约有2到5名会出现该病,但其危害较大,应引起重视。大动脉转位(TGA)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位置异常,通常在出生后几小时至数天内导致婴儿出现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婴儿大动脉转位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通常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和孕期母体状况有关。遗传方面,如果婴儿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史,其发病风险可能更高;环境暴露,例如孕期接触烟酒、药物、辐射等,也可能是诱因之一;另外,母体在孕期患有糖尿病、肥胖或者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可能增加胎儿患病风险。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认为胎儿心血管发育异常和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在病理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治疗大动脉转位的关键在于尽早干预。出生后立即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具体包括药物、手术和辅助措施。药物方面,常用前列腺素E1滴注以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确保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的血液交换。对于急需改善血氧水平的患儿,可通过球囊房间隔造口手术进行短期缓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本治疗通常以动脉大换位术为主,这是一种将主动脉和肺动脉重新正位的根治手术,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实施,成功率较高但需术后密切监测。
为了降低婴儿大动脉转位的发生率,准父母需在孕前和孕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计划怀孕前应接受全面体检,特别是评估家族病史和母体健康状况。孕期应避免接触烟酒、减少药物使用,并远离可能伤害胎儿的有毒物质或辐射源。同时定期产检非常重要,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的心脏发育异常问题,从而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如果婴儿出生后出现持续的青紫和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