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的转氨酶升高通常提示肝细胞损伤或炎症,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及饮酒等。通过确诊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水平。
转氨酶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它们是肝细胞中的酶,参与蛋白质代谢。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使转氨酶指标升高。导致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可以分为几大类:首先是病毒性肝炎,它通常由于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需要通过病毒学检查确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由脂肪堆积在肝脏引发,常见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患者;饮酒性肝损伤是另外一种常见原因,长期过量饮酒会损害肝细胞;药物或毒物也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常见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等。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肝酶缺陷,也可能引起转氨酶异常。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或严重感染也会暂时提高转氨酶。
针对转氨酶升高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病因。例如,病毒性肝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于脂肪肝,建议减重、少摄入高热量食物,并增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或快走;饮酒性肝损伤必须彻底戒酒,配合保肝药物,如熊去氧胆酸或甘草酸制剂;药物性肝损伤则需要立刻停止可能引起肝损的药物。日常调养中,适量吃清淡饮食,多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柑橘类水果,同时限制油脂和高胆固醇食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B超也十分重要,以便随时掌握病情进展。
若患者发现转氨酶持续升高,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这是确保病因明确和治疗及时的关键,能有效预防肝病向更重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