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积液通常在数周到数月内会自行吸收,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监测和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中耳腔内积聚了非化脓性液体,常见的原因包括感冒、过敏、鼻咽部感染等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内液体无法正常排出。患者可能会感到耳闷、听力下降,有时伴随轻微耳痛,但通常没有明显的感染症状。
一般来说,轻微的分泌性中耳炎如果病因得到缓解,积液在数周内可自然吸收。但若咽鼓管功能恢复较慢,积液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更久。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借助药物如抗组胺药、鼻减充血剂,或者通过鼓膜穿刺抽液等手段加速积液消退,严重情况下可能要考虑手术治疗,如置入耳通气管。
发现类似症状时,需避免擤鼻过于用力,以免加重中耳压力;同时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并尽量避免长时间卧床或头低姿势。如果积液持续超过三个月或症状明显加重,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