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切除,但大多数肠息肉无法自行消退,且部分存在癌变风险,因此通常建议及早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以预防恶化。是否需要切除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大小和病理特性,具体可通过筛查和医生评估确定。
1)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表现为肠黏膜不正常的局部组织增生,突出于肠腔内。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最需要重视,其恶变几率较高,且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前兆。整体来说,小于5毫米的小型息肉的病变概率较低,但超过1厘米的较大息肉,特别是带蒂或多发型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2)必须切除的情况
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已经被明确为癌前病变,虽然短期内未必发生癌变,但随着时间推移,形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高。尤其是中大型腺瘤,不切除风险极大。
反复发作或多发型息肉: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息肉病史,或息肉生长迅速、数量过多等情况,医生会建议通过手术彻底清除,以减少未来癌变风险。
症状明显的息肉:若息肉引发的不适,如肠梗阻、便血、慢性腹泻或排便困难已影响生活质量,也应尽快通过手术切除以缓解症状。
3)不一定需要切除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