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血小板的疾病,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主要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等因素相关,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
1. 免疫异常
ITP的核心病因是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血小板为异物,产生抗体攻击血小板。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被脾脏等器官过度破坏。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感染(如EB病毒、水痘病毒),部分疫苗也可能触发异常免疫应答。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可调节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
2. 药物与继发因素
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可能诱发药物相关性ITP。继发性ITP可伴随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对于继发病例需先治疗原发病,如羟氯喹用于狼疮相关ITP。
3. 治疗方式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是一线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提升血小板。二线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艾曲泊帕)。脾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无效者,可消除血小板主要破坏场所。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防止出血。
4. 生活管理
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促进凝血,避免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需紧急就医,警惕颅内出血风险。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铁剂补充预防贫血。
ITP需长期综合管理,急性期以药物控制为主,慢性期注重预防出血。患者应建立与血液科医生的定期随访机制,根据血小板水平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适度活动增强血管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