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应该怎么检查贫血

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的疾病,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缺乏、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检查方法包括血常规、铁代谢检测和骨髓穿刺。
1.营养缺乏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铁、维生素B12和叶酸是造血必需营养素。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常见于月经期女性、孕妇和儿童。维生素B12缺乏多见于素食者或吸收障碍患者。叶酸缺乏与饮食不均衡或酒精依赖有关。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摄入可改善营养性贫血。
2.慢性疾病可能引发贫血。慢性肾病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恶性肿瘤消耗营养或侵犯骨髓。这类贫血需治疗原发病,如肾病患者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炎症患者需控制感染。
3.遗传因素导致的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贫血。这类疾病由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红细胞形态异常或寿命缩短。基因检测可确诊,治疗需输血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4.失血性贫血分为急性和慢性。外伤、手术或消化道溃疡导致急性失血,长期痔疮出血或月经量过多引发慢性失血。止血和补铁是关键,严重失血需输血治疗。
贫血检查首选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指标。铁代谢检测包括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帮助判断缺铁性贫血。骨髓穿刺适用于疑难病例,明确造血功能异常原因。
贫血需根据病因针对性治疗,营养性贫血通过补充铁剂、维生素改善,慢性病贫血需控制基础疾病,遗传性贫血需长期管理。定期体检和血常规监测能早期发现贫血,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