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的病发原因都有哪些

小儿多动症(ADHD)的发病原因涉及遗传、环境、生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核心表现为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占主导,环境毒素暴露、脑损伤、家庭教养方式等也可能诱发症状。
1.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显示多动症遗传度高达76%。父母患有ADHD时,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5-8倍。特定基因如DRD4、DAT1等影响多巴胺系统功能,导致注意力调控障碍。基因检测虽不能确诊,但可辅助风险评估。
2.环境影响因素
孕期接触香烟、酒精或铅等神经毒素会使胎儿患病风险增加3倍。低出生体重(<2500克)儿童患病率升高2.5倍。空气污染物PM2.5长期暴露可能损伤前额叶皮层发育。建立无烟环境、补充孕期Omega-3脂肪酸可降低风险。
3.神经生理机制
患者大脑前额叶体积比常人小8%-10%,基底节区多巴胺转运蛋白密度异常。功能性MRI显示执行功能相关脑区激活不足。脑电图可见θ波增多、β波减少的觉醒不足模式。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改善部分神经功能。
4.心理社会因素
严厉管教方式会使症状恶化,父母行为训练能改善50%核心症状。校园欺凌经历者ADHD症状更显著。建立结构化生活安排,采用正念训练可提升自我控制力。
5.共病与继发因素
约45%患者共患学习障碍,30%伴有焦虑障碍。中耳炎导致听力损失可能被误诊为注意力缺陷。甲状腺功能亢进、缺铁性贫血等需先排除。共病治疗需多学科协作。
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6岁以下首选行为疗法,学龄期可结合哌甲酯等药物治疗。定期评估治疗效果,60%患者症状可持续至成年,需要长期管理策略支持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