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多数患儿7-10天自愈。治疗以对症护理为主,重症需及时就医。
1.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分三个阶段。初期表现为低热(38℃左右)、食欲不振,1-2天后出现口腔黏膜散在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疼痛。随后手掌、脚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疹子不痒不痛,周围有红晕。部分患儿伴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2.重症病例需立即就医。当出现持续高热(39℃以上)、肢体抖动、呕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提示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等,需急诊处理。3岁以下幼儿、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展为重症。
3.家庭护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口腔溃疡用康复新液含漱缓解疼痛。饮食选择温凉流质如米汤、酸奶,避免酸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衣物选择纯棉材质。
4.药物治疗根据症状选择。抗病毒可用利巴韦林喷雾剂,口腔止痛推荐开喉剑喷雾,退热选用布洛芬混悬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头孢克肟等抗生素,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5.预防措施重在切断传播途径。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玩具餐具定期煮沸消毒。疾病流行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但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日常加强预防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可避免并发症。保持环境清洁、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是防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