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型抗体检测、胆红素测定)和临床表现。
1.黄疸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是典型表现,皮肤和巩膜黄染进展迅速。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或抽搐。监测胆红素水平需通过经皮测定或血液检测,超过安全阈值需光疗或换血治疗。
2.贫血
红细胞破坏导致血红蛋白下降,患儿面色苍白、心率增快,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轻度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和维生素E改善,重度需输血治疗。
3.肝脾肿大
溶血导致红细胞碎片在肝脏和脾脏堆积,触诊可发现肋下肿大。超声检查能明确器官体积异常。多数随溶血控制逐渐缓解,若持续肿大需排查其他病因如感染或代谢性疾病。
诊断流程包括三步:
(1)母婴血型鉴定:确认ABO或Rh血型不合;
(2)抗体筛查:母亲血清中检测IgG型抗体(如抗D抗体),新生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
(3)溶血证据:血红蛋白下降、间接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5mg/dL,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
治疗需根据严重程度分层干预。光疗是黄疸首选方案,波长425-475nm的蓝光可转化胆红素结构。换血适用于胆红素超过25mg/dL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采用Rh阴性O型血替换患儿血液。贫血纠正可输注洗涤红细胞,同时补充叶酸促进造血。
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识别与干预至关重要,定期产检筛查血型抗体能降低风险。出生后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及时治疗可避免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