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新生儿溶血症需进行血型鉴定、胆红素检测、抗体筛查三项核心检查,确诊后需及时光疗或换血治疗。该病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引发,重点排查ABO或Rh血型系统异常。
1. 血型鉴定
母婴ABO血型不合占新生儿溶血症80%以上,当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B型时风险最高。Rh阴性母亲怀Rh阳性胎儿时,二胎发生率可达60%。需采集脐带血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果提示红细胞已被母体抗体破坏。
2. 胆红素动态监测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需每小时检测经皮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超过85μmol/L即达光疗指征。重症患儿胆红素每日上升速度超过8.5μmol/L时,需警惕胆红素脑病风险。采用微量血检测法可减少新生儿采血创伤。
3. 抗体效价测定
对疑似病例进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IgG抗A/B抗体效价≥1:64具有临床意义。Rh溶血患儿需额外检测抗D抗体浓度,效价≥1:16提示需要干预。产前检测可在孕28周开始每月监测抗体滴度变化。
治疗采用阶梯式方案:蓝光照射选用425-475nm波长光源,每日持续12-18小时;静脉丙种球蛋白按1g/kg剂量阻断抗体;换血疗法适用于胆红素超过342μmol/L的危重病例,置换量为患儿血量的2倍。母乳喂养者需暂停母乳3天,改用特殊配方奶降低胆红素肠肝循环。
新生儿溶血症的早期诊断依赖精准的实验室检查,出生后72小时内的胆红素监测窗口期至关重要。建议所有O型血或Rh阴性孕妇在孕晚期进行抗体筛查,高危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留取脐带血备检。医疗机构应配备经皮测疸仪和LED冷光源治疗设备,确保及时干预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