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颈部淋巴结核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

颈部淋巴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颈部淋巴结引起的慢性炎症,典型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低热和盗汗。早期发现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切除。
1. 病因与传播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原发灶多在肺部,经淋巴或血液播散至颈部淋巴结。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儿童和青少年因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病率较高。
2. 典型临床表现
颈部出现串珠样无痛肿块是主要特征,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肿块初期可移动,后期粘连成团并可能破溃形成窦道。伴随症状包括午后低热(37.5-38℃)、夜间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约30%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感染。
3. 诊断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PPD)强阳性有提示意义,但确诊需穿刺活检发现干酪样坏死或培养出结核菌。超声检查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CT可评估周围组织侵犯程度。需与淋巴瘤、转移癌等疾病鉴别,必要时行PET-CT检查。
4. 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治疗6-9个月。对于3cm以上脓肿,可穿刺抽脓并注入链霉素。手术适应症包括:药物治疗无效、窦道形成或压迫气管。术后需继续抗结核治疗至少3个月。
5. 日常护理要点
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1.2g/kg体重,推荐鸡蛋、鱼肉和豆制品。避免挤压肿块,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出现视力模糊需立即停用乙胺丁醇。
颈部淋巴结核具有传染性,患者应单独使用餐具并定期消毒。完成全程治疗是关键,擅自停药易导致耐药性结核。密切接触者建议进行胸部X线筛查,儿童需接种卡介苗预防。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颈部肿块伴消瘦,应及时到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