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的病因和症状是什么

结肠炎是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环境因素,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和便血。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感染、免疫调节或手术方案。
1. 遗传因素
约15%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家族史,NOD2基因突变与克罗恩病相关。建议一级亲属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出现持续腹泻时需警惕。
2. 环境诱因
志贺菌、阿米巴等病原体感染占急性结肠炎70%,长期服用NSAIDs药物可损伤肠黏膜。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冷食物需彻底加热,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痛药。
3. 自身免疫异常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检测到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可特异性抑制异常免疫反应,需配合定期肝肾功能监测。
4. 典型症状识别
左下腹绞痛伴随里急后重是溃疡性结肠炎特征,克罗恩病多表现为脐周痛伴低热。若出现每日超过6次水样便或夜间腹泻,提示需要立即肠镜检查。
5. 临床治疗方案
轻度病例可用美沙拉嗪栓剂局部给药,中重度需口服泼尼松控制急性发作。对于合并狭窄或穿孔者,腹腔镜结肠部分切除术创伤较小,术后需补充维生素B12。
维持治疗阶段推荐低渣饮食,每日摄入蒸南瓜、龙须面等易消化食物。康复期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天3组每组10分钟,可改善肠道蠕动功能。
结肠炎管理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异常或体重下降,务必通过结肠镜明确诊断。保持饮食记录和症状日记有助于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切忌自行停用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