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梅毒潜伏期是什么样的

梅毒潜伏期根据感染阶段不同而变化,一期潜伏期约3周,二期6-12周,三期可隐匿数年。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阻断疾病进展。
1. 一期梅毒潜伏期
硬下疳通常在感染后10-90天出现,平均21天。特征为无痛性溃疡,多出现在生殖器部位。此时梅毒螺旋体已通过黏膜或皮肤破损处进入淋巴系统。高危行为后3周需做RPR或TPPA检测,青霉素肌注是首选治疗方案,如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单次注射。
2. 二期梅毒潜伏期
感染后6周至6个月出现全身症状。典型表现为玫瑰疹、扁平湿疣和淋巴结肿大。此期螺旋体已血行播散,具有强传染性。需进行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治疗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每日肌注,连续10-15天。合并HIV感染者需延长疗程。
3. 潜伏梅毒阶段
分早期潜伏(感染2年内)和晚期潜伏(感染2年后)。血清学阳性但无症状,仍有传染可能。需进行腰椎穿刺评估神经系统受累情况。推荐苄星青霉素每周肌注,连续3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口服14天。
4. 三期梅毒特点
感染2年后进入晚期,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树胶肿和主动脉炎是典型表现。神经梅毒需静脉注射青霉素G每天2400万单位,持续10-14天。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吉海反应,需配合泼尼松预防。
定期血清学随访至关重要,治疗后第1年每3个月检测RPR滴度,第2年每6个月复查。所有性伴侣需同步筛查,避免重复感染。安全套使用可降低90%传播风险,但无法完全阻断黏膜接触传染。出现不明皮疹或溃疡应及时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