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三个时期的症状表现

艾滋病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症状表现不同。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流感样症状,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无明显不适,艾滋病期则伴随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早期检测和规范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1. 急性感染期症状
感染HIV后2-4周进入急性期,约50%-70%患者出现症状。常见表现包括持续发热(38℃以上)、咽痛、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肌肉关节疼痛等。部分患者伴有头痛、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
2. 无症状期特征
急性期过后进入临床潜伏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未治疗者平均8-10年。此阶段病毒持续复制但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随着免疫系统逐渐受损,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口腔白斑等轻微症状。定期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评估免疫功能。
3. 艾滋病期典型表现
当CD4+T细胞计数降至200个/μL以下时进入艾滋病期。常见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结核病(长期咳嗽、盗汗、体重下降)、隐球菌脑膜炎(头痛、发热、意识障碍)。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皮肤紫红色斑块)、淋巴瘤等也较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
治疗方面,确诊后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组合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或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针对机会性感染需使用相应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肺孢子菌肺炎。营养支持很重要,建议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鸡蛋、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A、B族和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增强体质。
艾滋病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日常避免共用针具、确保安全性行为。确诊患者应坚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CD4细胞和病毒载量,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