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发病原因 盆腔炎症状及治疗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因病原体上行感染导致,表现为下腹痛、发热、异常分泌物,需抗生素或手术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女性因基因缺陷导致免疫防御功能较弱,易发生生殖道感染。这类人群需定期妇科检查,增强免疫力,例如补充维生素C、锌元素,坚持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2.环境因素
不洁性生活、频繁冲洗阴道会破坏菌群平衡。建议使用安全套,避免使用碱性洗液,日常清洁选择pH4.0-4.5的弱酸性护理产品。经期卫生巾每4小时更换,避免盆浴。
3.生理因素
宫颈黏液屏障减弱时,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易侵入。产后、流产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宫腔操作后口服甲硝唑片7天,每日3次,每次0.4g。
4.外伤因素
子宫穿孔、分娩撕裂伤可能引发感染。急性期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2g/日联合多西环素100mg/次,每日2次。严重脓肿需腹腔镜引流,术后配合红外线理疗。
5.病理因素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常见于阑尾炎、结核病。慢性盆腔炎可采取中药灌肠:红藤30g+蒲公英20g煎汁保留灌肠,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半卧位利于炎症局限。
治疗需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未生育者优先保护输卵管功能。病程超过6个月考虑盆腔粘连松解术,术后使用透明质酸钠防粘连。日常避免久坐,每周3次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每次15分钟。
盆腔炎防治关键在于阻断感染途径,急性期彻底治疗可降低不孕风险。出现持续下腹坠痛伴38℃以上发热时,24小时内就诊可显著改善预后。建立健康档案,每半年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高危人群接种HPV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