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狂犬病的人有什么特征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性病毒感染,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患者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等类似流感症状,后期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等典型神经症状。预防关键在于暴露后及时接种疫苗,发病后仅能对症治疗。
1. 早期非特异性症状
感染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38℃以上发热、持续头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部分患者在被咬伤部位出现异常感觉,如麻木、刺痛或瘙痒。这些症状通常在潜伏期结束后1-3天内出现,潜伏期多数为1-3个月。
2. 典型神经系统症状
疾病进展到兴奋期时,会出现特征性恐水表现,患者看到水或听到水声就会引发咽喉肌痉挛。伴随明显的怕风症状,轻微气流刺激即可能诱发抽搐。同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大量流涎、大汗淋漓、心率增快。
3. 麻痹期终末表现
最后阶段患者从狂躁转为安静,出现进行性肢体瘫痪。典型表现为面部表情肌麻痹导致的"面具脸",以及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困难。此时患者逐渐陷入昏迷,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4. 暴露后预防措施
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根据暴露等级及时接种疫苗:二级暴露需接种疫苗,三级暴露还需注射免疫球蛋白。疫苗需按0、3、7、14、28天程序完成5针接种。
5. 发病后处理方案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主要采取支持治疗。保持患者隔离,减少声光刺激。使用镇静药物控制痉挛发作,如地西泮静脉注射。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尽管治疗效果有限,但仍需尽力缓解患者痛苦。
狂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却无法治愈的疾病。所有温血动物咬伤都需重视,特别是被未接种疫苗的犬猫咬伤后。暴露后处理存在72小时黄金期,延误处置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日常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家养宠物定期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