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关键词: #低烧
关键词: #低烧
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7.3℃-38℃之间,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代谢异常或环境因素等引起。常见原因包括普通感冒、慢性炎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药物副作用,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 感染性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低烧最常见原因。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低烧,伴随咽痛、鼻塞。结核病、尿路感染、慢性牙龈炎等慢性感染也可能导致持续性低烧,需通过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确诊。
2. 非感染性炎症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常伴有低烧,体内炎症因子持续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早期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低烧,需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
3. 内分泌与代谢问题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率升高,体温常处于正常高值或低烧范围。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波动可能出现潮热伴体温升高,糖尿病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
4. 物理性因素
夏季高温环境下散热不良、剧烈运动后或排卵期女性都可能出现生理性低烧。某些抗抑郁药、抗生素等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药物热,停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5. 处理建议
体温不超过38℃且无严重伴随症状时,可多饮水、物理降温。持续3天以上或伴有消瘦、皮疹等症状需就医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是基础检查项目,必要时需做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测。
低烧作为非特异性症状,需要观察伴随表现和持续时间。记录每日体温变化规律,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慢性低烧超过两周应及时排查结核、肿瘤等潜在疾病,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