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肠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血吸虫肠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肠道病变,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及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或肝硬化。早期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
1.腹痛与腹泻
血吸虫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产卵,虫卵穿透肠壁形成肉芽肿,刺激肠道引发痉挛性腹痛。腹泻多为黏液便或水样便,每日可达5-10次,部分患者粪便中可见血吸虫卵。急性期常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2.便血与肠道溃疡
虫卵沉积导致肠黏膜溃烂,表现为间歇性便血或黑便。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充血水肿、散在溃疡灶,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明显。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肠息肉或肠壁纤维化。
3.肝脾肿大与门脉高压
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引发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体检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左叶为主)和脾脏,晚期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征象。儿童患者可能伴随生长发育迟缓。
4.肠梗阻与癌变风险
长期慢性感染导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约3%-5%患者发生机械性肠梗阻。虫卵持续刺激还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2-3倍,尤其多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未治疗者。
治疗需结合吡喹酮杀虫与对症处理。吡喹酮40mg/kg单次顿服可杀灭成虫,严重感染者需间隔4-6周重复给药。腹痛明显者可用山莨菪碱解痉,便血患者口服云南白药胶囊。饮食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如蒸鱼、豆腐,避免辛辣刺激。慢性期每半年复查肠镜和肝脏超声。
血吸虫肠病症状轻重与感染程度、病程长短相关。疫区接触疫水后出现持续腹泻或便血,应立即进行粪便虫卵检测和血清学检查。规范治疗可完全清除寄生虫,但晚期肝纤维化不可逆转,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