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张元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主任医师
胶质瘤在CT中的表现因病灶的位置、大小和恶性程度而多样化,但通常呈现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并伴随占位效应,部分高恶性胶质瘤可能出现明显的环状强化。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诊断需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并明确肿瘤的分级和特性。
1、胶质瘤CT影像的典型表现
CT检查是初步评估胶质瘤的常用方法。大多数胶质瘤在CT上显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根据肿瘤的性质可能会出现囊性变或坏死区。有些病灶边界模糊,反映其可能通过脑组织的白质纤维路径浸润增长。当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时,可能在增强扫描下显现为不规则的环状强化。肿瘤周围通常伴有脑水肿和脑室受压移位,这被称为占位效应。还可能出现肿瘤内钙化、出血或囊变现象。
2、胶质瘤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胶质瘤对脑组织的破坏包括直接压迫正常组织、血脑屏障损伤引起水肿、及肿瘤周围微环境的炎症反应。低级胶质瘤生长缓慢,密度变化可能不明显,而高级胶质瘤则因其快速增殖及坏死倾向,容易显现更复杂的影像学特点。CT检查虽然是一种方便的初步手段,但对低级或小体积胶质瘤可能不够敏感。
3、诊断及治疗策略
确诊胶质瘤通常需要进一步的核磁共振MRI检查以补充CT发现,MRI比CT对肿瘤的边界和浸润范围更敏感,特别是增强MRI可准确评估肿瘤的性质。一旦确诊,根据病理分级实施针对性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的范围依赖肿瘤的位置和对周围功能区的影响,高度恶性肿瘤如胶质母细胞瘤通常术后仍需接受同步放化疗。常用抗肿瘤药物包括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CT所呈现的异常密度变化可能为胶质瘤的发现提供重要提示,但最终诊断需结合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手段以及病理检查。一旦出现持续头痛、癫痫发作或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看是否存在中枢系统病变。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通过联合多学科治疗策略,胶质瘤患者仍有机会提高生存期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