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梅
聊城市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血常规检查结果主要用于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常见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通过解读这些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感染、贫血、血液疾病等可能性。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应结合医学专业意见和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具体原因和治疗方向。
1、白细胞WBC异常情况
白细胞数量反映免疫系统状态。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炎症、应激状态甚至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降低则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药物抑制骨髓功能有关。若白细胞超出正常范围,建议复查并结合症状分析;必要时可使用抗感染药物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控,比如阿莫西林对细菌感染有效,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适用于病毒感染。
2、红细胞、血红蛋白Hb与贫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指标主要评估血液携氧能力。如果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补铁治疗通常是缺铁性贫血常用方案,可通过口服硫酸亚铁治疗,并配合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帮助恢复。可配合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
3、血小板PLT数量变化
血小板负责凝血功能。数量过多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与外伤、感染或骨髓疾病有关;数量过少则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皮下出血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显著减少,需就医明确病因,可采取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或血小板输注。患者也可避免接触引发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4、其他指标的参考意义
除上述常见指标外,血常规也提供如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细化参数。这些指标可帮助进一步区分贫血类型或评估疾病类型来源,例如大细胞性贫血通常是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所致,需适量补充相关营养。
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并非一定意味着严重问题,但如果指标异常或数值剧烈波动,需要尽快咨询医生并配合更全面的检查,同时结合自身症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