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低蛋白血症最怕营养不良、肝肾功能异常和严重感染。治疗需从改善饮食、治疗原发疾病和预防感染入手。
1、营养不良
低蛋白血症常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的人群。长期饮食不均衡、偏食或消化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蛋白质缺乏。改善饮食是基础,需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鱼类、瘦肉和豆制品。对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考虑口服蛋白粉或营养补充剂。
2、肝肾功能异常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器官,肾功能异常则可能导致蛋白质大量流失。肝硬化、肝炎等肝病会降低蛋白质合成能力,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则使蛋白质通过尿液流失。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如肝病患者需保肝治疗,肾病患者需控制蛋白尿。药物方面,肝病患者可使用护肝药物如谷胱甘肽,肾病患者可使用ACEI类药物减少蛋白尿。
3、严重感染
感染会加速蛋白质分解,加重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进一步降低血浆蛋白水平。预防感染至关重要,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低蛋白血症的治疗需综合饮食调整、原发疾病治疗和感染预防。通过科学饮食、规范用药和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浆蛋白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