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白血病的发生通常由遗传、环境和自身生理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易感性、长期暴露于化学物质、辐射的接触史、免疫系统异常等是主要诱因。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关键,出现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
1、遗传因素
部分白血病患者可能存在家族遗传背景,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唐氏综合征或Fanconi贫血等会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基因突变也会导致血液和骨髓细胞异常增殖,引发白血病。针对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尤其是血液和骨髓相关检测,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2、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会显著增加白血病的患病风险。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或工业污染物也可能成为诱因。日常应该注意减少相关职业暴露,如避免在受污染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生活中尽量选择环保型家具和装修材料,避免化学挥发物的吸入。
3、自身生理因素
免疫功能异常或者罹患某些免疫性疾病,会导致白血病的发病几率升高。病毒感染如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也可能与部分白血病有关联。平时应注意增强免疫力,如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以及均衡饮食,这都有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4、外伤与其他病理改变
某些严重的骨髓疾病或化疗放疗治疗后的并发症,可能进而发展成为白血病。化疗药物如烷化剂或蒽环类药物和放射治疗虽治疗基础疾病有效,但也可能会增加骨髓变异的风险。这类患者在治疗后需密切观察血液变化,及时复查,遵从
白血病的成因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无法单独归因于某一种具体诱因。为了预防白血病,建议关注自身及家庭病史,尽量避免有害环境因素的长期接触,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发热、贫血或瘀斑,应及时就医检查,如确诊为白血病,需尽快启动规范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