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河南省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艾灸起泡主要是因为热刺激过度导致局部皮肤损伤,或者个人皮肤敏感以及操作方法不当引起。通常情况下,这种现象分为正常的艾灸反应和异常的烫伤反应,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1、热刺激过度导致的皮肤损伤
艾灸时,艾条持续加热皮肤表面,如果局部受热过度或者灸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类似烫伤的起泡反应。这种情况下,应缩短艾灸时间或保持适当的艾条距离。使用隔物灸法如隔姜灸、隔盐灸可以有效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对防止起泡有显著作用。
2、个人皮肤敏感引起的反应
某些人皮肤较为敏感,即使热刺激强度较低,也可能因为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产生起泡。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艾灸方法,比如选用温和灸或温针灸,增加保护层如在皮肤上敷毛巾。敏感体质者进行艾灸前,可以先测试小范围的耐热性,判断皮肤适应能力。
3、操作不当导致烧灼
艾灸时艾条过于靠近皮肤、艾灰掉落后未及时清除,或者操作时不慎将燃烧的艾条直接碰到皮肤,也是导致起泡的重要原因。建议操作时保持注意力集中,保持两到三厘米的合理距离,或者让专业技师实施艾灸。
4、正常的艾灸排寒反应
有些人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体内寒气较重,艾灸通过驱寒排湿的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表面出现发红或者起泡现象。这种情况属于温热刺激后的正常反应。轻微起泡无需惊慌,可以自然吸收并消退,但如果水泡较大或有感染风险,则需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
轻度起泡:皮肤未破或泡较小,可继续保持清洁,避免抓挠,通常自行愈合。
较大起泡:用无菌针刺破水泡后,用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感染。水泡破裂后需涂抹抗菌软膏。
严重情况:如果出现明显疼痛、皮肤大面积破损或者感染症状如红肿或流脓,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处理。
合理控制艾灸的操作细节、选择适合个体体质的方法,是避免艾灸起泡的关键。如果已经起泡,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寻求医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