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确诊依据主要依赖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国际上经常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协作小组SLICC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其中包括多系统损伤表现和特定的血液学检查指标。
1、临床症状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复杂多样,通常会累及多个系统。主要表现包括:
皮肤症状: 最典型的是面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同时还可能出现盘状红斑、光敏感等。
关节症状: 常伴发关节炎或关节痛,关节肿胀较少,炎症多为非侵蚀性。
内脏损伤: 心脏、肾脏以及肺部是主要受累器官,例如狼疮性肾炎常引起血尿、蛋白尿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
全身表现: 如发热、倦怠、贫血和体重下降。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以下检查项目尤为关键:
自身抗体检测: 核心是抗核抗体ANA,其阳性率高达95%以上。此外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抗磷脂抗体阳性也为辅助诊断依据。
补体水平检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通常伴有补体C3和C4水平降低。
血常规和尿液分析: 血液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溶血性贫血,尿液中蛋白尿、血尿等是提示活动期的指标。
3、组织活检:
为了明确累及的器官损伤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尤为关键。例如,肾活检可帮助判断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4、诊断标准:
综合上述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了11项标准,患者满足4项即可符合诊断,同时SLICC标准则强调累及累系统损伤的综合评估。这两套标准被临床医生广泛采用。
对于疑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确诊需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多学科判断。如果怀疑自己存在相关症状,应尽快咨询专业通过科学诊断手段排查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