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常见的风险包括感染、术后肿胀、疼痛、神经损伤以及伤口愈合不良,后遗症可能涉及邻牙松动、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为减少风险,应由专业牙医操作,并遵循术后护理建议。
1拔牙的风险
拔牙是一项常见的口腔手术,但也有一定风险。
感染:拔牙后创口暴露,如果消毒不充分或护理不当,可能引起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甚至伴随发热。预防方法包括术前清洁口腔,术后按时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不吸烟、不嚼硬物。
神经损伤:尤其是拔除下颌智齿时,可能压迫到靠近牙根的下牙槽神经,导致术后短暂性或永久性的下唇麻木风险。手术前通过X光片或CT准确评估牙根位置可降低这种风险。
术后肿胀和疼痛:术后肿胀是身体修复拔牙创口的自然反应,但过度肿胀可能影响愈合速度。为缓解肿胀,建议术后冷敷,每次15分钟,每小时1次持续1-2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
2拔牙的后遗症
拔牙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长远的口腔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邻牙松动:缺失牙齿后,其相邻的牙齿可能因失去支撑而逐渐松动。解决方法是及时修复缺失牙齿,例如安装牙桥或种植牙。
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牙根的移除可能会导致周围牙龈组织萎缩,减弱牙床的支撑能力。为预防牙槽骨吸收,患者可在拔牙后6个月内进行种植牙手术。
干槽症:拔牙后的血凝块脱落,导致牙槽骨暴露,可能引发剧烈疼痛和难闻气味。此时需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清理创口并填充药物保护区域。
术后护理与风险管理同等重要。拔牙当日避免用力漱口或刷牙,不要用手触碰创口;饮食需选择软流质,比如温水、粥;戒烟、戒酒以免影响愈合。如果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发热等异常,务必尽早联系医生复查。
拔牙虽是常规操作,但对口腔健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选择经验丰富的做好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拔牙的风险与后遗症。若对拔牙的过程或术后恢复仍存疑问,建议尽早咨询专业牙科医生以获取个性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