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血液内科

血小板减少紫癜是什么症状

|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问题描述:
血小板减少紫癜是什么症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长生
刘长生 浙医二院 副主任医师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止血的作用。如果需要减少的话,就会导致出血时间增长。伤口有可能会出现流血不止。并且局部皮下如果受到碰伤以后就有可能会导致皮下出血,出现瘀斑。血小板减少,一般和血液造血系统疾病有关,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做一下骨髓穿刺检查,看看具体有什么疾病,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指的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从酶原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一般为11-15秒,其变化可能提示肝脏、血液、更广泛的出血性疾病问题,如超出此范围需及时就医。 1、理解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的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价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监测凝血功能紊乱、肝功能受损以及抗凝治疗效果的常用手段。它反映的是因子V、VII、X、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以及是否存在其缺乏或活性下降等问题。临床一般参考值为11到15秒,但由于试验设备或试剂的差异,一些专业机构会使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结果标准化,适用于抗凝治疗的人群,其正常范围通常为0.8-1.2。 2、影响凝血酶原时间的主要因素 ① 遗传因素: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例如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症可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对这些患者来说,通常需要进一步行基因检测确认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② 肝脏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大多由肝脏合成,因此肝硬化、肝炎等疾病会导致因子合成不足,促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此时建议患者就医,结合肝功能检查如ALT、AST等及影像学评估病因。 ③ 药物影响:如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会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这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活化实现的,也是抗凝治疗监测的基础。如果凝血酶原时间严重延长,可能提示药物使用过量,需医师调整剂量。 ④ 维生素K缺乏:由于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成分,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饮食不足或其他吸收障碍疾病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继而引发相关异常,应通过饮食调整如增加绿叶蔬菜摄入或者补充维生素K改善症状。 ⑤ 其他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等,也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变长。需结合国家相关血栓与出血风险评估指南进行进一步综合诊断。 3、如何保持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范围 在日常生活中,为维持凝血功能的正常,建议保持饮食平衡,关注维生素K的摄入;禁止滥用抗凝药物,规范用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既往存在肝脏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的人群;必要时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详细的凝血功能评估。 凝血酶原时间作为一项重要的健康指标,能够反映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及特定疾病的风险。建议关注身体信号,定期检查,若发现凝血酶原时间偏离正常值,需在医生指导下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