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一种通过测定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特定生物指标的含量,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或者评估癌症治疗效果的方法。它主要用于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监测复发和治疗效果评估,是肿瘤综合诊疗的重要工具。
1、检测的含义与作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或机体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物质,包括蛋白质、酶、激素及特定的基因表达产物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不同标志物在特定情况下的浓度升高可以指示相应的肿瘤类型。例如,甲胎蛋白AFP常用于监测肝癌,癌胚抗原CEA与结直肠癌相关,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则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这些检测不仅能够帮助筛查早期肿瘤,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是否存在复发风险。
2、检测的局限性
肿瘤标志物检测虽然在肿瘤诊疗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局限性也需要明确知晓。不是所有的肿瘤都能通过标志物检测识别。部分标志物在良性疾病如炎症、损伤等情况下也可能升高,导致假阳性结果。某些患者可能即便患有肿瘤,标志物水平也未升高,造成假阴性。
这意味着,肿瘤标志物检测无法作为确诊或排除肿瘤的唯一依据,而应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组织活检。
3、常见检测项目
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甲胎蛋白AFP:用于检测肝癌、睾丸癌或卵巢肿瘤。
癌胚抗原CEA:多用于评估结直肠癌、胃癌和肺癌等。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主要筛查和监测前列腺癌。
患者在选择对应的检测项目时需根据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因素综合判断,避免不必要的临床筛查。
4、如何看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结果
若检测结果提示异常,提高肿瘤标志物水平,不必立刻惊慌。应与专业医师进一步沟通,结合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认病情。如果结果正常,也不能盲目放心,一些隐匿性肿瘤无法通过早期标志物检测发现,定期健康体检非常重要。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肿瘤筛查和监测的重要方法,但其并非万能,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手段科学解读结果。通过定期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肿瘤风险降到最低。如有筛查或疑似肿瘤的需求,应尽早咨询专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检查和诊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