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脓毒症休克是一种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导致器官功能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急危重症中的一种。其发生与感染源有关,也可能由遗传、外部环境、自身体质、病理过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1、感染性病因:致病菌入侵
脓毒症休克的根本原因在于感染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炎症。例如,常见的细菌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等可使细菌或其毒素进入血液,触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分泌的内毒素可能带来更严重的损害。避免或尽早治疗这些感染性疾病,可显著降低脓毒症休克风险。
应对措施:
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头孢噻肟。
对疑似感染的局部病灶实施引流如处理腹腔脓肿。
动态监测病原类型,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精准抗生素。
2、环境因素:院内感染和卫生条件
在医院或医疗机构内,由于侵入性操作如导尿、插管、透析增加细菌侵入机会,极易造成感染患者进展为脓毒症。相对较差的护理管理或卫生条件也会为感染提供温床。护士手卫生、设备管理等问题,应被重点关注。
应对措施:
加强院内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对高危患者预防性应用如氯己定洗液等防止导管相关感染。
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保持干净卫生。
3、生理因素:免疫功能低下与易感性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糖尿病患者、肿瘤化疗后患者,是脓毒症休克的高发人群。这些人群因防御机制薄弱,往往对感染无法及时清除,导致炎症失控从而发展为休克。
应对措施:
定期接种疫苗,如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
提高免疫力,均衡饮食如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C与锌元素的食材。
加强基础病的管理,如良好控制血糖和肿瘤治疗进程。
4、外伤与手术创伤
大面积创伤、手术操作或烧伤可直接破坏身体屏障功能,容易使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导致免疫反应过度。创面愈合不良或存在隐匿性感染,亦是诱发脓毒症的重要原因。
应对措施:
手术后伤口清洁,严格预防术后感染。
针对复杂创面,辅助促进愈合的医疗设备如负压封闭引流。
如果已有异常症状,如高热或脓液分泌,应尽早就医。
5、病理过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如果脓毒症情况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进展为脓毒症休克,导致心、肺、肾等多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衰竭。此过程表现为低血压、尿量急剧下降、意识模糊、呼吸衰竭等,在此阶段常需进入ICU治疗。
应对措施:
使用升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以维持血压。
应用机械通气技术纠正缺氧。
积极开展血液净化疗法如CRRT排除毒素。
脓毒症休克是一种危险的急症,需防微杜渐。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心率加快、低血压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护措施,避免基础感染发展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