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血小板67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1-04-0817339次浏览

血小板67一般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者是消耗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所致,而对于一些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期间也会出现血小板数量过少。此外,血小板数量过少也可能与微血管病性溶血、肾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异常以及发热等因素有关。

健康的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在100~300×10^9个/L,可是有些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血小板数量过少仅为67左右,这种情况属于异常现象,需要引以为重,有其明确的诱因。那么血小板67是怎么回事?

1、血小板生成障碍

血小板为67,数量较少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碍所致,而血小板生成障碍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性损伤、以及骨髓纤维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也是常见性诱因。这类情况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或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3、血小板分布异常

当患者脾脏功能异常亢进时,会促使血小板在肝脏、脾脏内滞留过多而导致血小板分布会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

4、放化疗

有些癌症患者在进行放射治疗或者是化疗期间正常的血小板数量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血小板数量过低。

5、其他因素

其他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微血管病性溶血、肾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异常以及发热等,这些其因素也会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相关推荐

血液由什么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的,在全血里面有70%是血浆,30%左右是血细胞。血浆中含有各种的电解质、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等。血细胞是由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组成的。这些细胞成分和血浆混合在一起,组成了血液,主要功能一个是氧气的输送,红细胞有携带氧气的能力,在肺脏中和氧气结合,在组织中和氧气分离,把氧输送给正常组织,完成组织的新陈代谢。血浆中有丰富的电解质,有丰富的身体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随着血液循环把这些电解质养料,输送到组织里面去,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血液还会把身体产生的废物,带到肝脏、带到肾脏,通过肝脏解毒,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语音时长 00:53

2021-12-30

61411次收听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是什么原因
首先要知道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出凝血检查里缩写为APTT,是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一个重要的筛查指标,偏高提示内源性凝血机能可能出现了异常的变化。检查测定的正常上限,如果延长三秒以上具有临床意义。内源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最常见的原因还是血友病所造成的,会引起内源性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的延长。通过八因子含量的测定、八因子抗体的测定、八因子活动度的测定就可以诊断是否有血友病。如果是血友病引起的APTT延长,可以通过补充重组的八因子,有效的控制这个疾病。当然除了血友病之外,还有很多的药物,还有一些临床病理生理过程也会引起APTT的不同程度的延长。所以出现APTT延长,建议大家到血液科就诊。
语音时长 00:52

2021-12-30

60058次收听

总蛋白偏高什么意思
总蛋白的正常值参考值范围是60-80g/L,如果检查结果总蛋白定量超过80g/L就是总蛋白偏高。总蛋白主要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其中球蛋白是在免疫细胞中的合成,主要是B淋巴细胞内合成,是衡量免疫功能高低的标志。而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能够反映肝脏的健康状态,一些肝脏疾病造成肝功能损伤是,白蛋白的合成会下降,此时白球比会倒置。总蛋白升高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血清水分减少后血液浓缩,造成总蛋白相对偏高,因为血容量下降,单位容积的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多见于一些导致脱水的状态,如病毒感染造成高热的病人,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后病人,大量呕吐或者腹泻的病人,如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食物中毒等情况。第二,球蛋白升高的疾病造成总蛋白量升高。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会造成球蛋白的明显升高;此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的疾病,也会伴有球蛋白的升高,从而导致血清总蛋白水平偏高。此外如果有病毒、细菌急性感染,B淋巴细胞分泌的球蛋白也是增高的,此时还有超敏C反应蛋白等急性相蛋白升高,所以总蛋白量也会升高。
语音时长 01:48

2021-12-30

64477次收听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是怎么回事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即MCHC,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含有的全部血红蛋白量总和,正常范围是正常范围是27-34pg高于34pg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通俗的理解就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量高了,此时可能是因为红细胞数量增多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红细胞体积变大引起的。第一,红细胞数量增多了,平均血红蛋白量就会增加,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缺氧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此外就是久居高原的居民,高原反应造成代偿性红细胞数量增加。第二,红细胞体积变大后导致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是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造血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的,红细胞核内DNA合成障碍,细胞核增大,红细胞体积增大,但是在细胞质中血红蛋白的合成不受影响,所以红细胞内含有的血红蛋白量就相对增多,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就会偏高。第三,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如果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同时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均升高的情况,可能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去血液科检查来明确,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穿刺、基因学检测等来诊断病因,确诊病因积极进行药物干预。
语音时长 02:22

2021-12-30

87257次收听

单核细胞偏低什么征兆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分类中的一种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是免疫防御的重要白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为3%-8%,单核细胞计数减少时,需要结合其他白细胞的计数情况来分析判断可能的原因,不能孤立的来看单核细胞一个指标的变化。血常规检查中单核细胞偏低一般都是由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或者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造成的。如果合并中性粒细胞增多,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此时淋巴细胞一般是下降的;如果单核细胞减少合并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此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变化不大,也可能有所下降。如果单核细胞偏低,同时伴有其他白细胞计数的异常,红细胞或者血小板的异常等,还需要考虑有无骨髓造血系统的疾病,例如白血病,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增高,单核细胞明显下降;再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下,单核细胞和其他所有的血细胞计数都有明显下降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需要在血液科进一步检查,如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核型和染色体检查等,明确病因诊断。在临床上单核细胞增多有诊断意义,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病毒性肺炎等;另外一些血液系统病变,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语音时长 02:18

2021-12-30

90344次收听

02:46
孕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为什么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占比例最高的一种,中性粒白细胞是百分比是50%-70%,孕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的原因有:第一,妊娠期生理性反应。女性怀孕后全身血容量增加,全血细胞增高,其中白细胞升高是以中性粒细胞成分升高为主的。所以妊娠中后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时,会发现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这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反应,这种升高幅度比较小,和炎症时的中性粒细胞升高是不一样的,孕妇也不会引起发热、疼痛等炎症反应。在产后1周左右,复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逐渐降至正常。第二,如果妊娠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幅度比较大,此时可能是出现细菌或病毒感染,孕妇一般会伴有发热、流鼻涕、咽喉疼痛等正常,此时可以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第三,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升高,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如果发生了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发作造成肾损害,此时也可以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升高。第四,妊娠期的一些特殊情况,如应激创伤之后,也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特别是饮食不当造成的急性腹泻、食物中毒、co中毒、失血过多造成休克状态等。
02:49
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是什么意思
血小板的平均体积与血小板的成熟度有密切的关系。成熟的血小板体积偏小,不成熟的血小板体积偏大。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可能的原因有:第一,血小板破坏增加,但是骨髓造血功能良好,如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骨髓中未成熟的血小板提前从骨髓中释放出来,从而引起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第二,骨髓抑制造血功能解除以后,骨髓当中未成熟的血小板提前释放出来,血小板平均体积也会偏高,如各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第三,可能见于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等。第四,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大失血、外伤或者较大手术创伤状态,外周血中可能会见到巨大血小板。第五,造血原料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血小板的体积可能会有轻度偏高。此外,先天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天生体积偏大;怀孕中晚期,伴有水肿、高血压的人群也可能出现血小板体积偏大。当发现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时,需要结合血常规的其他指标,如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情况等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孤立性的只看血小板平均体积这一个指标。血常规中伴有多个血液学指标异常的情况下,进一步做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检查等,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后最终明确病因诊断。
01:58
红细胞体积偏低怎么回事
红细胞体积偏低的原因如下:一,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铁缺乏,引起红细胞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补充铁剂以后,这部分病人随着贫血的纠正,血红蛋白的上升,红细胞体积多数可以迅速的恢复正常。二,地中海贫血的病人,血常规可以检测出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减少。地中海贫血基因导致血红蛋白肽链的合成障碍,生成的红细胞体积很明显小于正常的红细胞。三,炎症性贫血所导致的贫血,一部分病人会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减少。建议病人到血液科就诊,检查后确定导致红细胞体积减小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03:00
血清铁偏低是什么原因
血清铁偏低实际上是血液里有缺铁的表现。青少年、孕妇对铁的需求量是明显增加的,如果补充不充分,很容易出现缺铁。存在的胃肠疾病的病人,对铁的吸收能力会明显减低。有的病人由于胃大切,导致对铁的吸收能力减低。此外,存在长期慢性失血的病人,也可能会出现铁流失过多。若存在上述问题,应检测铁代谢相关的指标。铁代谢相关的指标除了血清铁,还有代表储存铁的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主要是反映细胞内储存的铁的含量。当血清铁降低后,会消耗细胞内储存的铁。当储存的铁也消耗干净后,病人会出现缺铁的表现。
02:49
儿童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因为什么
儿童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病毒感染会导致单核细胞的增加,所以百分比就会偏高。病毒感染常见的是EB病毒感染,所以EB病毒感染又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当然,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等也会引起单核细胞百分比的增高,所以单核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所引起来的。当孩子的单核细胞显著的增多的时候,同时还伴有其他的,如感染、出血、起晕、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定要去专门的小儿血液科检查有没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如白血病。
血浆置换为什么要做3次
血浆置换要做3次,可能是因为1次血浆置换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具体分析如下:
吃环孢素不能吃的水果
吃环孢素不能吃柚子、鳄梨、香蕉和橘子。如果吃柚子,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如果吃鳄梨,则会出现血压升高和头痛的症状;如果吃香蕉,则会出现血压降低;如果吃橘子,则可能会四肢乏力、肌肉酸痛。
血小板低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低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比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等,会造成皮肤黏膜以及内脏出血。血液疾病会使血小板遭到破坏,另外,感染、药物等等都会使血小板降低。要对症使用药物治疗。
血粘度高怎么治疗
很多人在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头晕现象,很多人都以为可能是因为睡眠质量不好而导致的,其实这可能就是因为血粘度高而引起,所以说在生活中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正确的方式,比如说多喝水,严格的控制个人的体重,避免高热量的食物,多吃粗粮和黑木耳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
血小板低的原因有哪些
血小板低的原因有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被破坏、血小板消耗增加等,需要积极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