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偏低、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03-2357846次浏览
红细胞偏低、白细胞偏高可能表示患者贫血或者被病原体感染了,具体分析如下:
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是血常规中的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都属于血液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红细胞具有携带氧气、造血的作用,若是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含量偏低,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贫血现象,患者可按照医嘱服用右旋糖酐铁片、蔗糖铁注射液;白细胞具有吞噬异物产生抗体、防卫等作用,当患者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后,体内白细胞的含量就会偏高,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利巴韦林颗粒等药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多喝温热的开水,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多吃苹果、香蕉、白菜、莴笋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对病情的恢复有帮助。若是患者经过治疗后,相应症状还未得到改善,建议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偏低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偏低,一般没有肯定的临床意义。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是指骨髓中造出的血小板释放入血以后,看体积分布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之内。如果血小板体积越均匀,大小越一样,分布宽度越低。常见的引起血小板分布宽度降低的疾病,多数都是一些克隆性的血液系统的疾病,比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者是骨髓纤维化,这些血液系统的克隆性的疾病,单一克隆制造的血小板,血小板的大小往往更均匀,就会导致血小板分布宽度轻度的降低。但是这些分布宽度的变化和血小板计数比较,血小板计数还是具有很明确的临床的意义,在血常规的检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在临床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还需要综合血小板计数和其他血常规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所以出现了血小板分布宽度的降低大家不用太紧张,建议到血液科咨询血液科的大夫,根据血常规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血小板偏低如何食补

血小板低进行食补,这是中医的概念,没有明确的食物可以提升血小板的数量。研究发现花生衣,也叫花生皮的提取物,有一定的、轻度的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所以一部分血小板减少的病人,长期服用花生皮泡水。但是这种方式提升血小板的程度太温和了,临床上一般观察不到肯定的效果。出现了血小板减少,应该尽快到血液科就诊,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具体原因,根据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处理提升血小板。比如最常见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过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80%以上的病人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比如常见的病毒感染、一些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也常能引起血小板的降低。在血小板轻度降低的时候,一般也不需要补充什么特殊的食物,甚至不需要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特别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嗜血细胞综合症能不能治好

嗜血细胞综合症能否治好,要根据诊断的早晚、患者个体的情况,也要根据所接受治疗的方式综合确定。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急进性的血液科疾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高热、心肝肺肾各个脏器功能性的进行性的损害,很多病人在确诊以后还未来得及接受正规的治疗,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在现代医学的正规治疗下,嗜血细胞综合症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根据现代医学认为,以VP16、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为主导的化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这个疾病。在疾病控制以后,病人需要接受异基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来获得长期的存活。总之,对于患有嗜血细胞综合症的病人,应立即到有条件、有经验的血液科进行正规的治疗,特别是能够找到合适匹配供者的病人,高度建议进行异基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来充分的控制这个疾病。
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作为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参与凝血止血的过程。血浆纤维蛋白原如果升高可能见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高凝状态的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败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活动期,都可能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第二,各种炎症、脓毒血症、感染性心肌炎、心内膜炎,此时也会有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第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风湿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慢性升高。第四,肿瘤患者进行放疗、化疗以后的反应。第五,外伤、烧伤以后,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会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现象。第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的病因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些人虽然血浆纤维蛋白偏高,但是没有引起任何不适症状;但是有些情况下原发病会造成一系列症状,如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纤维蛋白原升高,就会有胸前压榨性疼痛、甚至出现晕厥、血压下降等表现;脑血栓引起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会有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甚至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6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可能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趋势,这是造成一些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D-二聚体偏高是怎么回事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它主要反映是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在临床上主要是应用在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诊断。D-二聚体定性检测是阴性,如果进行定量检查应该小于200μg/L。D-二聚体增高或检查的结果阳性,往往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的相关疾病,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另外,当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或者伴有纤维溶解活动的疾病,D-二聚体也会明显升高,常见的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等;一些感染、手术、肿瘤方面疾病、组织坏死的情况下也会导致D-二聚体升高;此外一些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风湿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会引起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除了诊断疾病外,在临床上,还可以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对于评估溶栓肿瘤效果,对于各种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筛选新形成的血栓方面疾病等,都是有一定帮助的。D-二聚体升高的情况下,身体处于形成血栓的高风险状态,此时要尽快进行原发病的确诊,根据DVT评分评分标准来启动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案。可以选择一些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比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或者是服用利伐沙班,对血栓的形成有一定预防作用,已经形成血栓性病变的需要在黄金时间内尽快溶栓肿瘤,并定期复查D-二聚体。

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是什么意思
平均血红蛋白量是指外周血中每个红细胞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正常范围是27-34PG,低于27PG是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在临床上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最常见的病因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其次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缺铁性贫血时,由于缺乏造血的原料,身体不能正常的合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总含量就会减少,伴有红细胞的体积变小,平均血红蛋白量也会出现明显减少的情况,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积极补铁、维生素C的治疗,红星充分利用铁元素合成血红蛋白,3-6个月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一般会明显的升高。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组铁利用障碍性疾病,检查时候发现骨髓中出现大量环状铁粒幼红细胞,红细胞无效生成,组织铁储量过多,外周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情况,这种贫血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量也是偏低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主要是大剂量使用维生素B6,使用雄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综合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红细胞或全血进行纠正。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珠蛋白基因缺陷造成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从而造成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状态,属于遗传性疾病,难以进行彻底治愈。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什么意思
平均血红蛋白主要临床意义是反映每升血液中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范围是320~360g/L,超过这个标准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见于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最常见的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导致骨髓造血能力增强、红细胞造血异常增多,引起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也随之升高。此外,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引起血红蛋白升高,最常见的是肺病、心脏病或者长期居住高原的人群。

白细胞高会有什么危害
白细胞升高的危害,要看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具体病因。白细胞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感染所带来的症状就是发热,还伴有感染部位特有的临床症状,如肺部感染会有咳嗽、咳痰、喘息;消化道感染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严重的感染可能会导致细菌入血,导致血流性感染,甚至败血症。白细胞升高还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常见急慢性白血病,需要紧急化疗干预。其他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白细胞升高,常见于一些大的手术创伤,只要去除病因,白细胞多数可迅速回落到正常范围。

红细胞低是怎么回事
临床上红细胞低就是贫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或者红细胞压积的降低,都是贫血的表现。出现红细胞减小要尽快到血液科就诊,看贫血的程度,通过血液系统的详细的检查确定原因。红细胞低的原因有:一,最多见的缺铁性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减少。经过补铁治疗,病人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会迅速的恢复到正常。二,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B12以后,多数可以迅速纠正。三,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些血液病、非血液疾病继发的贫血,引起红细胞的减少。
白细胞增多是什么原因
白细胞增多是因为病菌感染所致,主要指的是肺炎球菌或者是葡萄球菌等细菌,以及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人体。同时,白细胞增多还是生理因素所致,常见的有剧烈运动或者是情绪波动较大,以及女性月经或者是排卵等时期。而且,病理因素是白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血液透析的禁忌症
血液透析治疗是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的一种方案,主要用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治疗,可是有的患者存在比较特殊的情况,那么就并不适合做这方面的治疗,比较常见的有药物无法纠正低血压和休克人群、心肌病患者、脑出血和精神异常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嘴唇发黑什么原因
血液黏稠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血液黏稠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失衡,导致血液黏度增高。血液黏稠可以通过补充水分、环境改变、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血脂水平、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病情。具体分析如下:
血液循环不好怎么办
当我们人体血液循环不好的时候,可以进行提脚跟法的锻炼来缓解这种情况。要坚持每天都用热水泡脚,这样也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环不好的情况。还有一种洗冷热浴的方式,也可以有效的缓解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