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康精神心理医院-接受自己,或许是强迫症患者好的治疗方法
有的人,一出门就需要反复检查很多次门窗,整理东西时总喜欢分门别类摆放整齐……这属于强迫症吗?
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强迫现象,但是,从出现频次、程度、时长、是否可控等方面来说,强迫现象与强迫症有着本质的区别。
强迫症,是一种轻型精神障碍,可以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意向,好发于35岁以下人群。
强迫思维,就是脑内总是出现一些没有必要、不切实际、不应该想的内容,但又不可遏制,比如总是怀疑门窗没关紧,总是觉得煤气会泄露等。
强迫行为,就是总做一些自认为不该做的事,但不做不行,比如一天洗手数十次。
强迫意向,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既想做但实际不会做,比如站在高处,有往下跳的冲动,但又不会跳。
强迫常与反强迫并存
强迫症病人出现强迫症状后,自己不能坦然接纳,也不能自我改变,并且会伴有一种强烈的摆脱和控制的愿望,因此常出现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并存,自我拉扯,十分痛苦。
而一般人出现强迫现象时,症状并不会太过严重,也不会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反强迫,往往可以实现自我接纳和控制。而且接纳和控制后,强迫想法也会慢慢消失,强迫行为也可以被控制。
因此,诊断强迫症需要符合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当三种强迫症状少出现一种,影响到学习和工作,且病程持续三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强迫症。
此外,还可通过各种测试量表,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选用测试量表时,应确保测试有信度(可靠稳定)、效度(准确有效)和常模(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比较的标准)。
而且测试只能反应当下的情况,也可能会因为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使测试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测试量表通常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作为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