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把脉呢 中医治疗肥胖症用什么药
中医怎样把脉呢
中医在医学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医注重养生和调理。在中医上,把脉是看病的重要环节。而中医的把脉有四个要素,分别是望、闻、问、切。而如今随着西医的发展,很多朋友一般看病都会选择看西医,对于中医的越来越少,而有些朋友对于中医怎样把脉这个问题也存在很多问题。
中医中把脉是个艺术。望闻问切四门手艺的门道很深。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对于中医怎样把脉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看了以上的内容都有所了。把脉关键是感受脉象的跳动,根据脉象的变化而判断病情。虽然说如今中医不及西医发达,但是中医的文化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发扬。
中医治疗肥胖症用什么药
中医角度上,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苍附导痰汤等均能对肥胖症患者的肥胖、气虚、多痰、湿气重等有非常好的治果。随着肥胖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服用中药后,1-2个月后即有明显的效果,配合运动锻炼效果更佳。
肥胖症患病率越来越高,已经造成了一定社会问题,该病危害性较大,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中医对于肥胖症的治疗就有非常好的优势效果,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辨证论治,然后选择适当的中成药进行治疗。中医治疗肥胖症有以下药物:
1、参苓白术散:对于脾虚湿盛的肥胖患者,口服参苓白术散是很不错的选择。参苓白术散主要是由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组成的,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疏肠胃的良好作用。服用一段时间,患者体重有明显下降的效果;
2、苓桂术甘汤:对于脾肾阳虚型的肥胖症患者,可以选择服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的主要组成成分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对肥胖患者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另外,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和附子组成的真武汤也对脾肾阳虚型的肥胖症患者有大同小异的效果。
3、苍附导痰汤:对于痰湿内阻型的肥胖症患者,可以口服苍附导痰汤等进行治疗。苍附导痰汤主要由苍术、香附、枳壳、陈皮、茯苓、胆星、甘草、生姜等组成。主治形体肥胖、多痰、气虚等症状。中医认为肥胖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标。由于肥胖症患者脾气不运,痰湿内生。因此需要进行健脾益气,化痰利湿的治疗。口服苍附导痰汤可以益气健脾、化痰利湿、消脂,使脾气健运,痰湿祛除,肥胖体重减轻。
肥胖属于疾病,肥胖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肥胖特征进行以上的中药选择,肥胖症的治疗时间较长,坚持服用中药后,通常需1-2个月时间可见效果。部分患者湿气改善较快,1-2周即可见效,体重下降快。患者在服用中药时,还可以配合健康锻炼运动,将效果达到大化。
忧郁症的中医调补方法是什么?
但是危害非常大的一种心理疾病,一旦患上该疾病的话,患者会变得很消极,完全没有了目标和追求,其次,如果病情发作严重的话,患者的大脑功能会下降,比如思维会变得很缓慢,创造性也会变得很差,另外还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严重的还会缩短寿命等等,所以该疾病一定要尽早治疗,下面教大家中医调补治疗忧郁症的方法。
忧郁症的中医调补方法:
抑郁症一直以来被称为“明星病“,每过一段时间都能听到某个明星因为抑郁症而住院治疗,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症。
今天快问君就来和大家聊聊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的四大。
忧郁症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病症。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憋闷、心神不宁、咽中有异物堵塞感等多种表现。现今郁证发病与日俱增,可见于青年学生、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更年期妇女、慢性病患等。由于患者个体体质性格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用药也有所不同。总结罗老师临床治疗郁证病案,分析如下。
1.补肾疏肝,滋水涵木法
肾属水,肝属木,木生水,肝肾为母子关系。若肾虚,水不涵木,肝体阴而用阳,木失条达,肝失疏,气机运行失调而发为郁证。多见于妇女绝经前后、老年慢性患者,伴有头晕,腰背酸痛,耳鸣,乏力,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治疗以补肾疏肝,滋水涵木法。罗老师常用地黄饮子、二仙汤、滋水清肝饮等。
2.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法
心脾两虚是临床常见证型。因忧思劳神,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心神失养,症多见失眠,健忘,心悸气短,抑郁寡欢,情绪不宁,神疲头晕,妇女月经不调。罗老师多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阿胶补益气血,柴胡、香附舒畅气机。
3.从痰论治,化痰开郁法
气郁后肝气反胃,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食内聚而成痰。本证多见精神焦虑,胸部憋闷,善叹息,咽中异物感,气短。因怪病多见痰,故临床表现多样。罗老师常用半夏、厚朴、南星、瓜蒌、薤白、茯苓、陈皮。
4.调畅气机,贯穿始终法
《古今医鉴》:“盖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郁证的发生,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机失于正常升降,故治疗以调畅气机贯穿始终。另一方面,病久气机失调也可致郁证的发生。故《古今医鉴》:“反病者必参郁治。“常用药:柴胡、郁金、香附、合欢花。